一提起社区居委会主任,人们印象中都是大妈级人物形象,可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站社区担任书记兼主任的杨怀勇,却是一位刚毅的退役军人。18年以来,杨怀勇身穿迷彩服工作,以军人的标准和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硬是把一个条件简陋的回汉混居小区,变成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
【资料图】
选择新战位 俯身搞走访
36年前,杨怀勇从山西某部退役被安置耀县商业系统,刚刚上班不久,遇上经济低迷下岗季,杨怀勇便选择了自主创业,他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凭着诚信经营,生意做得有模有样,成了同年退役军人中的佼佼者。
2005年,杨怀勇不顾亲友的反对,干上了在众人看来“出力不讨好”的社区主任,从此社区工作便是杨怀勇的喜与忧,在他看来,社区工作能够给他注入满满的能量,能够为群众服务便是他工作的源泉与动力。在他初任主任之时,东站社区条件极其简陋,用当时群众的顺口溜来说就是“一个主任两个兵,租用两间破平房,办公桌凳借着用,居民资料全是空。”但这并没有挫伤杨怀勇的勇气,反而使得更加投入于此,如他所说,“看到这样的状态,更加坚定他投身基层建设的决心,我要改变这里。”他开始逐一走访入户,与居民谈心交心,从他们口中了解工作方向,掌握夯实的一手资料,为工作开展找思路寻对策。几天奔波下来,杨怀勇便对这33条巷道、1872户4702口居民的情况全然掌握。“组织上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就是信任我,我一定要干出个模样出来。”他坚定地说道。
集智搞治理 旧容换新貌
万事开头难,这里基础设施差,没有广场,没有路灯,居民没有活动场所,道路没有硬化,出行极不方便,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居民陈民讽刺地说:“我们天天走的是水泥路。”此外,年久失修的居民自建房高低不等、破破烂烂,煤棚杂物间想搭在哪里就搭在哪里。火车站周边下水道堵塞,污水乱流,垃圾如山,臭味漫天,下雨天,更是让人无处下脚,居民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一切像是用鞭子抽打着杨怀勇的心,他连续三晚无法入眠......
要想改变这个棚户社区面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厕所革命、硬化道路、建文化广场、修封闭式垃圾屋等系列改变措施都需要人力物力来支撑。杨怀勇请来专家设计方案,逐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多方筹措资金,用最大的努力使这项项措施落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干工作的首要条件和动力,起初,群众是不看好的,杨怀勇的工作开展也自然是不顺利的,他反思,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要转变自身工作作风,真正与大家融为一体,于是由冷峻到谦让、由生硬到灵活、由急躁到沉稳,琐碎的事放在心上,急难的事第一时间办理,过年还上门走访慰问,送上米面油和组织关怀,居民家中有红白喜事第一时间赶到,宣传社规民约,要求简办快办,主动帮忙操办事务。每逢回族斋节来临,杨怀勇就带着工作员去帮忙筹备,打扫卫生,布置会场,整理花园。每年重阳节,他都坚持和社区老人一起过节......杨怀勇逐渐融入群众内心。
要想治理脏乱差,需建立长效机制。社区经费紧张,杨怀勇自筹资金组建了环卫保洁队,他也成为环卫保洁队中的一员,每天除了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就跟着环卫保洁队走街串巷,和大家一起打扫卫生、铲除杂草、整修路面,拆除乱搭乱建。有一次在修社区主干道边上半拉围墙的厕所,几户居民拦着不让拆。杨怀勇便逐一找他们谈心:“李叔,你看这厕所烂的,下雨了连个顶都没有,要是你儿子找个对象回来,上个厕所就把人家姑娘吓跑了......”“要是三个月厕所盖不成,你把我这个没用的书记撵走。”建厕所的那些日子,杨怀勇每天晚上守在工地,和居民一起一起加班加点,拌灰砌墙,两个月零七天,一个漂亮的公厕建成了,洁白的瓷砖贴墙、挂顶、装洗面盆,所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们打心眼里服了,居民王宏顺感慨地说:“社区修的这个厕所比好多人家里的灶房都干净!”
2021年“绿巨人”动工建设时,用地牵扯东站社区83户居民,杨怀勇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在全省第一家完成了建设用地交付。“我瘫痪在床,是杨主任带人帮我搬的家。”居民王宏彦满含热泪地说道。
凝聚多民族 团结一家亲
东站社区的居民来自九省十八县,聚集着汉、回、苗、壮民族,大多数是三年自然灾害从河南逃荒落户到此。依靠火车站养家糊口、生息繁衍。他们一直有客居他乡的感觉。可自从杨怀勇来这个社区当主任以后,他们有了“主心骨”和“靠山”。“只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尽心做事,就不愁他们不支持。”杨怀勇把自己的想法变“四心”工作法贴上墙,即对待群众热心、解答问题耐心、对待工作细心、改进工作诚心。“写在纸上不算什么,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硬道理!”
杨智华下岗又离异,带着两个女儿靠收废品维持生活,杨怀勇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找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为杨智华申请了救助保障,自己每年再自掏腰包500元,直到将小女儿资助到大学毕业。“三无人员”张小五不会做饭,杨怀勇带社区女同志定期到家中帮助其包饺子、做面条,还将慰问面粉交给蒸馍加工店,让老人随时到店里取馒头或鲜面条。居民荆耀宁患有小儿麻痹,独身一人过日子,杨怀勇争取残联无障碍改造项目,为其家中走廊、厨房、卫生间加装扶手,方便了荆耀宁生活。
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攀比之风,杨怀勇与大家商量后,宣布了一条规矩:居民家的红白喜事,社区主任出面张罗,一切从简。社区立下了规矩,刹住了日益增长的婚丧嫁娶歪风,给居民省了钱,还增进了干群关系。“我们有党群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为什么不能给民族工作开辟个平台?”在杨怀勇的努力下,“少数民族工作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回汉一家亲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每块牌子都是一条联系居民的纽带、居民大团结的见证。
租住在清真寺的维族小伙和伙伴想卖馕,人生地不熟,找到社区,杨怀勇立即联系市场监管局和卫生防疫部门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还在耀州区繁华地段划出了固定摊位。回民王克鲁家庭人口多,负担重,前些年两个儿子游手好闲,招惹事端,杨怀勇在走访中了解王克鲁小儿子会打烧饼,就鼓励他开店,并帮助办理营业执照,找到门面,还解决了周转资金。“是杨主任把我小儿子拉到了人路上,干了五年就买了房和车,还带动他哥做生意,现在我们一大家子过得很幸福!”王克鲁在话语中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内心喜悦和感激。疫情防控期间王克鲁带着两个儿子多次慰问社区防疫一线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烧饼、方便面和矿泉水。
苏大发是社区清真寺管委会主任,买车跑运输贴赔了,欠了外账,想回过头来再做腊牛肉买卖老本行,苦于没有本钱。“杨怀勇知道后,主动借给我3万元,不到半年我就翻了身,杨主任现在在我们回族群众心目中威望很高,无论谁家有事都找他商量。”苏大发说。第一次疫情期间,苏大发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捐赠了2万多元的牛肉夹馍,回族群众纷纷向社区、河南、陕南灾区捐款捐物。杨怀勇把东站社区打造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友好社区。
退役不褪色 服务勇担当
“东站社区工作能出彩,我的“部队'功不可没!”杨怀勇一语道破千层云。2019年8月,东站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杨怀勇担任站长。“怎样才能擦亮退役军人的底色?让分散的退役军人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听从组织的安排?”杨怀勇反复琢磨,认真思考,探索出了“123工作法”,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关键,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建立党建联席会、退役军人季定恳洽谈会、公开承诺三项制度。
2020 年初,杨怀勇正式组建“东站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按照部队编制,32名退役军人编为三个班,各班有各班的职责。“穿上这身这身迷彩绿,我们就要牢记“服务”二字,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冲锋在前。”杨怀勇的“战前动员”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从此,这抹迷彩绿所到之处皆温暖。
夜间治安巡逻,周末环境卫生,帮助群众修电修水,矛盾纠纷调解,疫情值守、消杀、排查、核酸检测秩序维护,每遇急难险重任务,车站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都发挥整体作用,冲锋在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站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地位在作用中赢得,也吸引和影响了更多人的加入。
退役军人第五育民是解放社区居民,看到东站社区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积极申请加入队伍,平日下班后,他主动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居民家中修水修电、打扫卫生,到广场周边和河道边拾捡垃圾,疫情期间,他开着自家的小货车拉送物资,为居民送医送药、买菜买面,提供暖心服务。“退役30多年了,我怀念在部队的岁月,更珍惜在东站社区服务队的日子,在这里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去年“八一”,手捧最美退役军人荣誉证书的第五育民高兴地说。
2011 年年底,杨怀勇被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授予“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7月,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到东站社区调研时,高度赞扬了杨怀勇敢想敢干的精神,号召全省退役军人向杨怀勇同志学习。
凝聚星星之火,温暖千家万户。从社区到居民楼,从广场到河道,随处可见“迷彩服”忙碌的身影,东站社区退役老兵志愿服务队,正在用军人的赤诚奉献诠释着对这个民族大家庭的真爱,用实际行动为“好人之城”铜川续写新的篇章。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晨辉 通讯员 刘飞越 袁春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