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财经 国内 行业 商业 生活 快讯

着力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_视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4-18 09:27:24

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大批国资央企、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以创新联合体为抓手的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使命,亟待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进一步集中优质资源,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资料图片)

3月28日,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分析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样品检测前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种模式

按照当前我国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分类,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企业牵头主导多方参与、企业参与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主导三类。

第一,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由企业主导,聚焦重大产业场景,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特色在于中央企业提供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应用场景,通过场景整合市场需求驱动和使命驱动,牵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拉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这类产学研合作属于重大任务导向型,通常为非独立法人的创新组织,不设置决策机构,主要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签订项目合同开展协同攻关。人员采取项目聘用制,校企人员实现双向流动,对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考核。科技成果在主导企业实现转化应用,创新攻关和需求应用紧密结合,转化收益按合同分配。

第二,企业参与高校、科研机构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国家科研机构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侧重技术驱动,有利于整合市场驱动和场景驱动的优势,特色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或聚焦单点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学或科研机构负责确定研究方向、工作任务,拟定合作协议,征集合作单位,协同研发科研成果在企业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或者企业提出技术难题和科学研究需求,大学或科研机构提供人才支持、基础设施支持和研究资源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类产学研合作主要依靠高校科研资源开展联合研究,或者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公司等。人员多采用全员聘任制,研究人员以全职或兼职的身份开展联合研究;对项目多采取“里程碑”考核方式,对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转化收益为指标进行考核,或者通过股权方式进行激励。

第三,企业参与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由政府牵头,确定研发需求、任务目标、合作条件、合作程序、激励机制、监督管理等事项,并提供资源、政策等方面保障;高校院所提供科技供给和智力支撑,企业提供资金、产业资源等支持,并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委托研发或“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联合研发。

这类产学研合作可整合场景驱动、技术驱动和使命驱动。其中,中央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主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连接创新链产业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地方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破解需求来源分散、研发规模较小、研发周期短的难题,在推动区域性科技经济结合,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具有优势。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还主导设立了实体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制度设计,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或院长负责制,决策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构成。

新阶段对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新要求

首先,从松散耦合迈向高效配置。目前,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多由大学、科研院所或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的情况相对较少。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抓手在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包括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在精准把握产业共性需求、汇聚集成科技创新要素、引领组织协同攻关的优势,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在打造韧性供应链、促进前瞻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机会捕捉的灵活优势,提升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效率。

其次,从要素协同迈向能力协同。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主要通过多元参与主体在资金、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的协同,在关键技术、零部件和原材料等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获得突出进展。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凸显,亟需加快从要素协同向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能力协同和联合共创,破解工业软件存软肋、原创基础研究孤立薄弱和产业基础能力空心化的瓶颈,以绿色化和数字化协同打造安全韧性和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次,从成果共享迈向利益共享。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创新联合体在实践过程中重点探索了政府支持下的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为破解机构主体协同瓶颈、围绕确定性技术路径和目标开展一体化协同攻关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案例,极大地推进了科技自立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但是在面向未来场景和事关国家非对称优势打造的前瞻性、基础性、颠覆性领域的创新,则存在技术、成果、市场、社会等多重不确定性,产学研协同和创新联合体建设会面临很多难以量化的资源投入和可预期的知识产权、经济价值产出。对此,亟需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以前置性、系统性的利益共享机制设计,激励全体人民参与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重视使命型场景驱动,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范式转型。主动适应科技产业变革、科研范式变革趋势,推动由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主导、企业参与组建的技术驱动型产学研合作范式,加快向由龙头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重大需求场景驱动,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新范式转型。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织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发挥企业出题者、场景建设主体和“阅卷人”作用,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多元主体“同题共答”;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前置性参与重大科学基金、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场景建设以及科技项目的设计与决策。推动产学研从松耦合向高密度互动的紧耦合转变,避免重复布局和无序竞争,打造资源集成、分工明确、有序协同的大兵团作战模式,着力构建有效整合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型价值共同体。

二是强化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组织协同、人才支撑等保障机制。为中央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资源保障,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力量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依托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发挥战略科学家、战略型企业家的引领性作用与产教融合科技人才支撑性作用;探索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支持科技人才大胆创新、敢于担当,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鼓励国企、民企、高校院所的科研骨干在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破除“创新孤岛”,打通成果转化“梗阻”,拆掉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通过“鲇鱼效应”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战略人才力量更多出征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三是创建央国企联合创新示范区,深化治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改革。统筹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目标,着眼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推进联合创新试点示范,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制定和完善有关联合创新的利益分配、产权归属、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鼓励创新主体之间超越单一的经济利益和成果共享,走向广泛、深度的知识共享、经验共享与能力共享,为探索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构建产业贯通联合体、发展新模式提供示范。加快从企业创新主体迈向企业创新主导,建设企业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从企业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整合自主创新与新型国际化等维度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企业和创新联合体创新治理现代化,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抓手,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协同,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尹西明系北京理工大学特别副研究员,陈劲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善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袁磊系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

标签: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